开局就王炸!?CGI泛滥的时代,《奥本海默》导演诺兰选择了微缩模型
wuhu专题
文 | Subwater
克里斯托弗·诺兰第12部导演作品《奥本海默》,今天(8月30日)将正式登陆内地大银幕。
尽管历史教科书有所提及了美国对原子弹的研究以及曼哈顿计划,但大多数观众对于奥本海默本人及其事迹相对不甚了解。诺兰导演选择以非传统方式着手,关注这一历史人物,并以传记片的方式呈现,这显然有其背后独特的历史背景。
诺兰曾强调观众无需做太多功课即可观赏该片,然而稍微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无疑能让观众更深刻地领略历史事件的曲折离奇。
奥本海默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原子弹之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对该绝密项目的掌控至关重要。这一项目的秘密研发最终催生了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武器,于1945年被用于摧毁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为二战划下了终结的句点。
奥本海默
诺兰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当奥本海默按下按钮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的那一刻,可能会引发点燃大气层、毁灭整个地球的可能性。这一瞬间被视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步入全新的核时代。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奥本海默本人的生平经历,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作为一个个体,他面临着类似普罗米修斯的道德困境。普罗米修斯曾窃取众神之火,将其带给人类,而随后他长时间遭受惩罚。诺兰形容说道:“奥本海默的一生故事比我在任何虚构角色中遇到过的都更为复杂。”
要说近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最强劲轰动效应的院线电影,那必须是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执导的《芭比》(Barbie)和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奥本海默》(Oppenheimer)。
这两部风格各异的大片还是有相似点的,那就是对传统手法的坚持。
从《芭比》的制作花絮中,我们可以得知,往返芭比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那六个不同的场景,其实并不是通过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计算机生成图像)制作出来的,而是沿袭古老的默片技术,以戏剧的形式,通过人手驱动,来完成场景的运作和摄制。
而根据诺兰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奥本海默》的原子弹爆炸场面也是坚持实景拍摄,没有用CGI制作。
电影拍摄现场
CGI被广泛应用后,电影制作者可以创造出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科幻或奇幻场景、虚构生物、超现实特效等等。它让电影制作不再受到实际拍摄环境的限制,可以展现更加宏大、惊人的视觉效果。
不过还是会有导演认为从电脑软件中“无中生有”的东西缺少实物所具备的某种“真实震撼力”,诺兰当然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克里斯托弗·诺兰
他在接受《Empire》杂志访问时表示:
“我发现CG很难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受。它往往给人一种安全感,即使其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且美丽,也难以让人感受到危险。而我们在《奥本海默》中要呈现终极的危险,我们要使得观众感到威胁、可怕和恐惧。”
诺兰的创作观念和态度是,CG不会达到他想要的那种触感、粗糙感及真实的本质,他的目标是电影中出现的所有内容都是实拍的。对于电脑该用在什么样的地方,他认为是合成、辅助想法的实现、去除不需要的东西、将不同的内容层组合起来。
像诺兰这样偏向于“老派”做法的电影导演,必定少不了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今年他带着新作《小行星城》竞逐戛纳影展最高奖金棕榈,并获得提名。
韦斯·安德森
《小行星城》剧照
诺兰与韦斯·安德森在摄制过程中,喜欢用微缩模型呈现爆炸效果,或是建筑物及交通工具等。
在CGI主导电影制作以前,对微缩模型的使用见于不少经典电影,比如说卢卡斯《星球大战》中的飞船、斯皮尔伯格《E.T.》中孩子们在空中骑车时的镜头、《回到未来》中博士驾驶的汽车DeLorean。
对于这项老式技术,诺兰和韦斯·安德森在各自的一系列电影中,具体是怎么运用的呢?除了追求物质性,他们对微缩模型的看法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01
诺兰的实景拍摄与微缩模型
观众最为好奇的,是《奥本海默》如何在不用CGI的前提下制作出原子弹爆炸的大场面。
诺兰在接受IGN采访时表示,特效团队在制作场景或道具时,一方面是将它们做成小尺寸,另一方面则是使用特殊的摄影技术将其看起来很大,以达到所需的效果。也就是说,这部分诺兰应该用的是微缩模型。
他在《Empire》上也分享了相似的内容:有些是巨大的规模,使用爆炸、镁照明弹,以及大量黑火药与汽油爆炸等等,还有一些则非常微小,利用不同粒子、不同油类、不同液体之间的互动。他形容这些技术是“非常具有实验性的”。
除此之外,就像2020年上映的《信条》(Tenet)那样,直接买下一架波音747飞机,并让它撞向真正的机库,诺兰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效果,该用大规模实景拍摄的地方,他是绝对不会省钱和马虎了事的,同样,《奥本海默》的爆炸场面有一部分也沿袭了这种做法。
《信条》
“我们就像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一样,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工作。我们建造了掩体,建造了塔楼。在夜晚,我们准备进行这些大规模的爆炸,必须安全地进行,非常小心谨慎。作为电影制作者,我们对此有一种紧张感和一种期待感,我认为这有助于每个人对三位一体试验(Trinity Test)进行一些了解。”诺兰说。
诺兰的特效团队由史考特·费舍尔(Scott Fisher)和安德鲁·杰克森(Andrew Jackson)带领,他们尝试了多种技术来重新制造爆炸的闪烁光芒和炽烈焰火,用乒乓球碰撞在一起,将油漆用力扔到墙上,并制作了发光的镁溶液。
《奥本海默》
拍摄时,费舍尔和他的团队使用了好莱坞最古老的招数之一:强制透视法。“我们不称它们为微缩模型,而是称为‘大模型’,”他解释道。“我们会做得越大越好,但会将比例缩小,以便于操作。它越靠近摄像头,就能在环境中变得越大。”
强制透视法(Forced Perspective)用于创造视错觉,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巧妙地安排人物或物体的位置和相对大小,使得两个或多个人物/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和距离看起来与实际情况不同。
在运用强制透视法时,通常一个物体放置得比其他物体更近或更远,从而使它看起来比实际更大或更小。这种手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影之中,它需要摄影师和导演的巧妙设计和准确执行,以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
强制透视法
烟火方面,强烈的火焰主要是汽油和丙烷的混合物,再将铝粉和镁添加到大火中,以模拟核爆炸伴随的瞬间致盲闪光。 “我们真的希望每位观众都能谈论那道闪光、那种亮度。我们试图尽可能地复制出这一点。”费舍尔说。
诺兰版的《蝙蝠侠三部曲》当中,有一些名场面也是运用了微缩模型技术。
《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 2005)里面建筑的部分、蝙蝠车以及列车冲毁这个场景,都是以微缩模型为基础(虽然有些道具看上去并不“微缩”),加之实拍画面或者CG特效,最后一并进行合成。
看到微缩模型合成前后的模样,或许会令你想起为何电影被称之为一种“幻术”,虽然是道具,但经过一系列专业的处理后,所带来的震感是实实在在的。
曾经参与过《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与HBO迷你剧集《守望者》(Watchmen)的设计师大卫·马克·李(David Mark Lee)担任本作的美术导演,而根据IMDb的介绍,他当时是“uncredited”,也就是未署名,虽说造成未署名的原因各有不同,比如说合同约定、特殊要求等,但这难免让人联想到近期《奥本海默》在片尾名单中漏列了130多位视觉特效(VFX/Visual Effects)艺术家名字的消息。
《碟中谍》中经典的列车打斗部分
这里顺带作个小小的澄清,不用CGI并非等同于不用视觉特效,后者可以用来创建原本不存在的物体或场景,也可以用来改变现实的物体或场景。视觉特效可以帮助影视制作者提升作品的质感和观赏性。
在2008年的《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中,当谎称自己是蝙蝠侠的哈维,被警方移送时,在隧道遭到小丑伏击,接着蝙蝠侠驾驶着蝙蝠车出现,并撞向一台垃圾车。
这一吸引人而刺激的经典场景,由New Deal工作室按照1:3的比例(即将其缩小为原尺寸的三分之一大小)设计、制作了蝙蝠车和垃圾车的微缩模型,并拍摄它们相撞的镜头,该场景包含了机械和爆炸特效。他们还按照1:4的比例建造并拍摄了香港高楼,其中同样使用了爆炸特效。
New Deal工作室以制作视觉效果而闻名,除了“黑暗骑士系列”之外,还参与过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Inception)和《星际穿越》(Interstellar),马丁·斯科塞斯的《禁闭岛》(Shutter Island)、《雨果》(Hugo),及《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等电影。
《盗梦空间》雪山堡垒这部分的情节与画面,相信有不少观众现在都还记得,被爆破的建筑,包括山体,同样是微缩模型——虽说它们的高度加在一起离地有12米多,大概是4层楼高。
在看过美术部门的概念草图后,New Deal选择了1:6的比例来构建微缩模型。“这个比例不仅由成本决定,还由我们工作室的外景场地决定”,模型效果总监伊恩·亨特(Ian Hunter)指出。
“我们必须找出能在这个空间中放入的最大物体,同时能够使摄影机保持相应的位置进行拍摄。另外,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比例,还因为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爆炸和火灾效果,显然,模型越大,在镜头中看起来效果就越好。”
因此,制作组必须想出支撑所有这些道具的方法。后来,他们就像堆乐高积木一样堆叠集装箱,大约堆叠了八个,形成了山的底部轮廓,山的其它模块会添加上去。然后,工作人员将用来支撑建筑物的千斤顶全都焊接在集装箱上,使其变得非常坚固。
接着,他们将I型螺栓焊接到建筑物框架中,使用施工起重机将它放置到山上。山上的所有建筑物都覆盖上了雪材料,以呈现建筑物倒塌时的蓬松灰尘效果。制作组用了两种素材,一种是用来覆盖圣诞树的绒毛,另一种则是普通的食用盐。工作人员用了约2200磅的盐来覆盖山和建筑物。
随着拍摄日期的临近,诺兰看过“微缩”模型在建造过程中的照片后,要求到时候先拍摄一些用来交代场景的镜头,然后再进行爆破。“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有信心,”亨特说,“至少模型足够好,能够保证镜头里所呈现的场景的品质。”
New Deal使用五个摄影机角度来拍摄建筑物被摧毁的场景,其中一个是借助技术吊臂从高处拍摄的镜头。
在预览中,我们有四个摄影机角度,从下方仰望建筑物,对着天空,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氛围。”亨特解释说。“诺兰还希望有一个类似直升机镜头的主镜头,展示事件发生的顺序。我们想用技术吊臂来拍摄,进行摇摆、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到与Wescam摄影设备相匹配的流畅运动效果。”
问题是技术吊臂的高度不够——记住整个模型高出地面达12.19米(40英尺),“我们必须把吊臂抬高到模型的上方,往下拍摄。”为了使技术吊臂达到所需的高度,New Deal使用了一台Champion建筑起重机,挂着一个平台,然后将技术吊臂安装在平台上,这让高度升高到21.336米(70英尺)。
了解完《盗梦空间》的雪山堡垒是如何被建造与如何被炸掉后,我们进入到高口碑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幻世界中,其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徘徊者号(Ranger)和登陆者号(Lander)是由设计师内森·克劳利(Nathan Crowley)与New Deal合作完成。
New Deal负责制作太空船的微缩模型,它们将与内森·克劳利设计的全尺寸版本以及Double Negative(《盗梦空间》那令人惊叹的巴黎折叠是他们做的)制作的数字模型交互运用,整个过程由视觉特效主管保罗·富兰克林(Paul Franklin)和DNEG的安德鲁·洛克利(Andrew Lockley)监督。
微缩模型经过3D打印和手工雕刻,因其大尺寸,被制作组笑称为“maxature”(与微缩模型的英语miniature相对)。
永恒号1:15的模型长达7.6米(25英尺),而部分用以拍摄爆炸场景的船体模型则按1:5的比例建造。徘徊者号和登陆者号的模型分别长14米(46英尺)和15米(49英尺)。
这样的尺寸足够容纳霍伊特·范·霍特玛(Hoyte Van Hoytema)直接将IMAX摄影机架设在太空船上,进而模仿NASA的IMAX纪录片。New Deal的微缩模型最终出现在150个特效镜头中。
New Deal遵循设计来制作永恒号、徘徊者号以及登陆者号的模型。
在做出永恒号的正式拍摄用模型之前,New Deal建造了一个研究模型,直径为1.22米(4英尺),并通过MODO和Rhino快速打印了引擎、舱和气闸等细节的3D模型,接着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加工。从这个研究模型出发,工作室才得以建造出拍摄用的模型。
徘徊者号是一艘快速、流线型的飞船,全尺寸的版本用于摄影棚拍摄和冰岛拍摄,并以1:15和1:5的比例对其进行复制。徘徊者号有着熟悉的受NASA启发的表面和纹理,而底部很让人想起航天飞机的隔热罩,顶部也有绗缝。做出这些细节的作用是帮助观众认同并相信其是存在的。
至于登陆者号,NASA飞船是白色和黑色的,这几乎是其主要的配色方案,但是内森·克劳利希望登陆者号,也就是能够前往行星并开始定居的飞船,具有稍微不同的颜色,因此,加上许多热防护瓦片的纹理。
“我觉得如果诺兰能建造一艘太空船,然后直接在太空拍摄,他可能更喜欢这样”,亨特在谈到导演在《星际穿越》中采用的电影制作风格时如此回顾。“他喜欢将事物拍摄得尽可能真实,正是因为这样,拍摄微缩模型,是次佳的选择。我们建造了真实的模型,在真实的拍摄环境中加上真实的灯光,然后将所见的如实拍摄下来。在观众的潜意识中,他们知道这实际上就发生于眼前,这不是幻想,而是一个恰好发生在太空中的故事。”
02
韦斯·安德森的实景拍摄与微缩模型
今年,除了诺兰,他也在自己的电影中呈现了原子弹爆炸的场面。
《小行星城》剧照
曾执导《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犬之岛》(Isle of Dogs)、《法兰西特派》(The French Dispatch)等电影的韦斯·安德森,带着《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面世。
《小行星城》的故事发生在1955年一座虚构的美国沙漠小镇,镇上有一个陨石巨坑,在那里,正要举办一场天文学大会。原本这场大会是让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聚集在一起进行科技发明竞赛并且争取奖学金,但是却意外迎来驾驶着不明飞行物的外星人的到访......
韦斯·安德森所要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色彩丰富的、与外星人有关的奇异故事,《小行星城》其实是一位剧作家所创作的三幕舞台剧,从写剧本、排练到正式演出,连同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在内,身处于这场戏的人,甚至是在正式演出中被删掉了戏份的人,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经历。
电影中沙漠小镇的取景地并不在美国,而是在西班牙,至于为何选在那里,韦斯·安德森给出的理由是他需要在一大片平坦的土地上,把整个小镇按照实际尺寸建设出来。
小镇上的巨型陨石坑、天文台、旧式汽车等,除了有全尺寸的道具之外,制作组还专门设计并做出不同比例的微缩模型。
专注于微缩模型以及道具制作的西蒙·韦斯(Simon Weisse),他除了参与过《黑客帝国:矩阵重启》(The Matrix Resurrections)、《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布达佩斯大饭店》、《法兰西特派》与《小行星城》里面的微缩模型,同样是由他及其团队成员设计制作的。
《小行星城》电影的开场,一名西装革履的男性主持人登台,在他的背后,是带有复古感的都会建筑模型:
小镇周围的这些形状特别的岩石,有小比例的模型,其中还包括货运列车行经的铁路,以及位于旁边的木屋:
西蒙·韦斯说,大多数时候,他们不会使用与真实建筑相同的材料,因为如果在结构中使用大量砖块,它将不符合比例。如果有木头的话,他们会用木头,不过得是特殊的非洲木材,因为其结构非常精细。
作为电影当中的重要道具,闪着绿光的不明飞行物也制作成不同比例的模型,在拍摄它降落到陨石坑期间,工作人员要到专门的摄影棚,将模型都安排好,再进行摄制,之后再将真人演员和场景进行合成。
影响微缩模型拍摄效果的因素有三个:镜头的类型、镜头离模型的距离、有多少光进到摄影机。
为了使模型看上去更加清晰,同时也足够大,正常来说需要挑选较宽的镜头,离模型近,以及减少进入摄影机的光量,但要是这么操作的话,出来的效果会比较暗,所以除了上述《小行星城》UFO降临的场面需要在摄影棚拍摄等情况外,一般都会到有阳光的明亮环境当中,还能让整体照明感觉更加真实。
“对于火车和其他的东西,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外拍摄。即便是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在室外拍摄的。”西蒙·韦斯指出。
电影中除了那些充满怀旧感的房屋、自动贩售机、汽车以及服装等等之外,有两个模型也是令观众过目难忘的,它们分别是眼神滑稽,见到人类有点畏畏缩缩的黑色外星人,和一直在高速公路上跳来跳去的鸟。
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不仅有真人实拍,还融合了其它形式,如《法兰西特派》中的二维动画,再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将真人和迷你木偶结合起来的风格化滑雪场景。黑色外星人的部分应该是定格动画,而鸟的部分,则是由穿上绿色手套及绿色裤子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操控,就像提线木偶一般,最后再通过后期只把鸟留下来。
至于比例选择的问题,一方面如上文所述的《盗梦空间》雪山堡垒的例子,为了呈现逼真的爆炸,建造大模型会更好。另一方面,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模型也比较大的原因(长约4米,高约3米),是这样的比例能够使得油漆和其它的细节更好看。而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电影中,非常小的房屋模型,也足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应该选择怎样的比例,有时候更多是效率的问题,西蒙·韦斯喜欢用1:35的模型,是因为在1:18和1:35的比例中,他们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汽车、漂亮树木和其他物品的模型。这节省了很多时间——模型制作其实十分耗时。
诺兰是一位善于将微缩模型与实拍影像、视觉特效等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制作者,关于这点,西蒙·韦斯分享了他的看法:
“我们所制作的微缩模型,通常与CGI或其他新技术相结合。有时候人们问我能不能做一个微缩模型,然后我会说,也许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微缩模型,但是关于水的部分,请在后期制作时添加,因为这样看起来会比真实的水效果更好。”
西蒙·韦斯
韦斯·安德森偏爱微缩模型,主要是为了追求怀旧与复古的感觉,这跟他电影中的基调是保持一致的,他迷恋旧式的制作手法。西蒙·韦斯觉得,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艺术的选择。20年前,他认为微缩模型已经过时了,可以退出舞台了,所有的效果都将由CGI完成。但如今,连在广告中也使用微缩模型了。
参考资料:
1. Wikipedia: Interstellar
2. SYFY, HOW EXACTLY DID OPPENHEIMER'S SPECIAL EFFECTS TEAM RECREATE AN ATOMIC BLAST WITHOUT CGI?
3. IGN, Oppenheimer: How Christopher Nolan Built an Atomic Bomb
4. fxguide, Inception
5. fxguide, Real and raw: the miniature fx behind Interstellar
6. New Deal Studios官网
7. Vox, How Wes Anderson uses miniatures
8. piercefilm productions, ASTEROID CITY miniature effects
-END-
另外添加wuhu小精灵5号企业微信(17778021721) 发送“动画新势力”即可在不久后被邀请进群。
你一定还感兴趣: